每个凌晨四点多,天际还没透出一丝光亮。

此时的你可能正在熟睡中做着美梦吧。

但有这样一个女孩早已忙碌起来——

年纪8岁,家中长女。

赶在早市前,帮妈妈在猪肉摊做准备是最基本的日常。

卸新货、洗抹布、擦猪身、清猪肠、烧猪脚……

干活的空档里,她还要留意襁褓中的弟弟。若是哭了闹了,哄他入睡也是职责之一。回到家里,体力活也不见少。在山头上上下下,用瘦小身板扛起木桩。震惊的是,眼看她已走出去数米远,这木桩子长得还横梗在整个镜头之间。然而在外人看来辛苦的生活,她却总是笑笑,不觉得累。是傻的单纯还是过于乐观?准确来说,都不是。是我低估了“梦想”给人的能量——《小小少年》六集系列纪录片,评分十分亮眼:豆瓣9.1,b站9.8。每集一个主人公,特点是在某领域有着天赋待被发掘的孩子。我最喜欢也感触最深的便是开头那位女孩的故事。一句话:这孩子把我一个成年人彻底看哭了!眼泪,最初因感动而流。她的名字很好听,云儿,一个从小在大山里成长的女孩。人如其名,她整个身体也像云朵般轻柔绵软——下腰、劈叉、随意折叠身体的各个部位:甚至还能度无限旋转:但令人意外的是——这些高难度动作全靠自学。一年多前,因为在网上看到别人跳舞,云儿一下痴迷上了舞蹈,开始看着视频模仿。谁知她竟然看了就能做出来。见女儿如此爱跳舞,云儿妈妈也有了给她去镇上简单报班的念头。可过于厉害的基础让老师望而却步。她们建议带孩子去昆明、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找更专业的老师重点培养:“这孩子,有天赋。”话虽如此,但家庭条件的限制让云儿妈妈犯了难:丈夫常年在外打工,自己靠卖猪肉为生。赚来的钱不过刚好够家里几口人不饿死,哪还有钱走一条艺术的路?当一个孩子痴迷于一件事,到底会爆发出怎样的能量和创造力?那是眼睛里永远有光的美好。没有条件?随便在村头找个木墩就能当支撑点。她给每个动作自创名字——“就是不会掉“第一式、第二式、第三式……一边介绍一边比划,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她的满心欢喜。没有场地?人来人往的猪肉摊就是她的练功房。虽然起早贪黑在肉店帮忙很困很累,但只要穿上红舞鞋,喊起节奏、压腿练功,她就浑身充满了劲头。像她自己说的,“肉店很好玩,可以帮妈妈做事,而最开心的是在那跳舞”。有一个镜头,我每次回看都觉得惊艳——摊位前,母亲挥刀霍霍,养活家庭。摊位后,云儿踢腿跳跃,坚持热爱。一半是生活,一半是梦想。在她身上,你会想起自己也曾是小小少年,那些被岁月磨光的棱角,那些主动或者被动放弃的梦想,突然有了投射。那一刻,你忍不住眼眶泛红,只觉得:这只在肉店里起舞的白天鹅,好美好美!好在云儿是幸运的。遇见了自己的伯乐,没有让天赋浪费。但这也意味着,她在梦想之路上所要付出的汗水、泪水、血水,刚刚开始。第一次被硬邦邦的舞鞋磨得脚疼沉默:第一次专业性地扳腿、开肩、拉筋:她强忍着不喊出声,但眼泪还是止不住滑出眼角。印象很深的是下一幕——因为实在太疼了,云儿哭成了一朵乌云,上气不接下气。可再痛再苦,听到妈妈问她:“不坚持,是想在家养猪啊?”她立刻摇头,收回所有的眼泪。执着而无畏,痴迷而坚定,闪闪发光仿佛跳跃的火苗。你发现:她拼命的背后,除了对舞蹈的无限热爱,还有着想要走出大山的渴望。眼泪,也因心疼而流。镜头记录的不仅仅是一个追梦故事,更多的还有关于乡村孩子的成长难题。就拿片中的“那夺云村”来说——国家级的贫困村,典型的留守村。云儿一家,爸爸在外打工,妈妈杀猪卖肉,云儿照顾弟弟妹妹。为了赚点生活费,一年天只休息一天。而村里大多数孩子的原生家庭状况更糟糕。有些孩子父母离异,有些几年见不到爸妈一面,甚至还有从小被父母抛弃的孤儿。镜头里,有个叫珠花的小女孩。爸爸跑了,妈妈打工,自己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关于“妈妈回来吗?”“过年回来吗”“之类的问题,她回答最多的字眼是:不知道。而问起想不想爸爸,她秒回:不想。但是抽泣的鼻翼、抿起的嘴和湿润的眼神,都暴露了她的伤心啊。这些女孩是那么青春漂亮,望向你的眼睛干净得毫无杂质。每个人心中也都怀揣着美好的梦想——当舞蹈家、歌唱家、美术家……可又有太多太多的”她们“,迫于生活压力,有的初中时辍学打工,有的到上高中的年龄就嫁人。残酷糟糕的生活环境几乎是他们共同的梦魇,哪有什么沿途风景可言?这是每一个贫困家庭儿童面临的困境。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过着物质与精神双缺失生活的贫困儿童,需要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tiankui.com/htkzpjs/11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