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朝阳洒向群山环绕的大地,地里的野生蔬菜吐露着新芽,叶子上还挂着朝露。清晨的黄平旧州镇川心村巢虎屯石家堰规模化种植野菜基地,一派生机。黄平的野菜基地(陈孝新摄)“没想到城里的人这么喜欢吃这些野菜,得赶快忙完今天这批货的采摘,公司明天一早就得把这批货发出去。”在野菜基地里,70岁的李寿国老人一边交谈,一边不忘手里的活路。作为移民搬迁过来的“新市民”,李寿国显然对这片新土地有了热爱。工人在采摘野生蔬菜(吴江平摄)特色野菜产业规模已近亩4月20日,走进巢虎屯石家堰规模化种植野菜基地,一栋栋野生蔬菜大棚现入眼帘,地里成片成片的冰菜、藜蒿、富贵菜、紫背天葵、高钙菜、红荨麻等,野菜名称闻所未闻。这片土地的生机勃发,还得从四年前说起。四年前,黄平县为破局“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窘况,于年5月29日成立了黄平县旧州大坝种植野生蔬菜合作社,向村民流转了多亩土地。所种的野生蔬菜,市场上供不应求。牛刀小试成功后,黄平县决定大力发展特色野生蔬菜种植,引进龙头企业黔东南六源鲜绿色餐饮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打造“成九妹”“六源鲜”野生蔬菜品牌,持续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我们现在开发出的野菜代餐包、野菜面条、野菜酸菜、野菜茶叶等产品,已经销往港澳、北京、上海、深圳、重庆等城市的中高档酒店。”黔东南六源鲜绿色餐饮管理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太芝介绍说。刚采摘的野生蔬菜(陈孝新摄)年以来,锦屏县投入各类财政专项资金1余万元,建成规范的道路系统、肥水一体化、冷链物流、办公区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野生蔬菜发展成为现代农业产业奠定了硬件基础。如今,全县特色野生蔬菜种植规模已发展至近亩,同时选育适合本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野菜品种,建立了野菜从育植、栽培、种植、加工、仓储及运输全流程可追溯体系。特色野菜种植,已成为黄平县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之一,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新市民”找到了土地“老感觉”7点的冷水河移民搬迁社区,李寿国早早地吃过早饭,与一起到野生蔬菜基地务工的人们等着上班的交通车。李寿国是年9月30日从黄平县石板河搬迁到冷水河的移民搬迁户。搬来之前,是位地道的老农户,搬来后,由于年纪较大,也学不了其他技术活,但种庄稼是一把好手。而在四年前,李寿国还在为“搬与不搬”发愁。野菜加工成的护肤品(李浩摄)“我如今都快70岁了,待在老家还能靠种地混口吃食,搬到城里,我又能靠啥维持生活?”李寿国谈起当年搬迁时的顾虑,自己都忍不住笑出声。黄平县冷水河移民搬迁户中,像李寿国这样长期在野生蔬菜基地里务工的有近20人。“黄平县的野生蔬菜种植基地,解决了我们移民搬社区的大难题。一些年纪较大,但还具备一定劳动力的搬迁户,他们学新技术上手慢,体力活又不能干,到野菜基地上班也算是他们得心应手的老本行了。”在社区负责搬迁就业的张磊说道。“来这里务工10块钱一个小时,一天能上10个小时,一天下来就能得块钱,上下班有车接送,没想到搬来这里还能找到这种好活路。”李寿国的话语中,对搬迁生活显得很满足。这片土地上,野生蔬菜产业让乡村找到了振兴的“感觉”,也让搬迁的“新市民”慢慢找到了田野的“老感觉”。一审:罗亚楠二审:李柏杉三审:彭奇伟四审:胡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tiankui.com/htkxzjb/13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