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说一部《白鹿原》,书写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字里行间,向世人道尽关中风情。《白鹿原》读者甚广,但鲜为人知的是,文学印象中苍茫荒凉的地方,现实生活里却是四面春风,处处散发蓬勃生机。每逢春日,漫山樱桃点亮山原,别有一番景致。年4月,芒种团队就灞桥樱桃区域公用品牌事宜在西安灞桥开展调研,我们怀着对文学胜地的风骨追随,对樱桃红颜的日夜思慕,在这里欣赏自然春风造就的怡人景色,感受发展春风成就的农业新貌。柳岸春风,润养灞桥文脉春季从西安出发,向东行驶大约10公里,便是灞桥地界。长安八景之一的“灞柳飞雪”就藏在这里,每年逢春,灞水两岸柳絮纷飞,恰似漫天飞雪。这份柳岸春风诗情,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在古代,灞桥是长安前往中原地区的必经之路,桥边建有驿站,两岸种满柳树,亲友离别时总会“折柳相送”。长安诗人感物伤怀,留下了多少离别诗篇。据了解,全唐诗里,提到“灞桥”、“灞水”二字的就有百篇之多,最为知名的当属李白所作,“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即便到了宋代,诗人陆游也不忘借灞柳抒怀,“东风里,有灞桥烟柳,知我归心。”文人墨客经年累月的渲染,让灞桥多了一分离别伤怀的内涵,但它最初的建立,却是满溢着王者凯旋的欢庆。春秋时期,秦穆公成就霸业,改滋水为灞水,所修之桥故名灞桥,这也成为了灞桥区名的由来。后经数代变迁,灞桥桥身已不复存在,但这份镌刻历史文脉,永远跟随着古灞桥遗址斑驳示人。我们在遗址边,欣赏灞水、灞桥、灞柳三景融合的美,深切感受到,这里既承载了秦穆公成就春秋霸业的豪气,又保留着杨柳岸依依惜别的诗意。原上春风,吹拂樱桃红颜二月的春风好似剪刀,裁剪灞上新柳,四月的春风则更像一支画笔,涂抹原上花海。每年逢春,灞桥区漫山樱桃花绚烂,诗画般的动人春景令人大饱眼福。而这樱桃花盛开的地方,正是陈忠实先生笔下的白鹿原。与小说所言不同的是,如今的白鹿原早已不是黄土荒原。在农业发展建设下,白鹿原四季有果,三季有花,是名副其实的西安城市后花园。原上四季更迭,各显迷人魅力,但对灞桥果农果农而言,最钟情的还属春季。每年春风如期而至,必然拂红漫山樱桃。白鹿原的樱桃种植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据传由张骞从西域引进。彼时的樱桃单串颗粒数量多、体积小,但难以成活、价格昂贵,因此被称为“玛瑙”。直到现在,灞桥人依然这样称呼樱桃。但事实上,如今大多数樱桃园里栽种的并非有“玛瑙”美称的中华樱桃,而是果大色艳、更受市场欢迎的大樱桃。我们走访了几家白鹿原上的大棚樱桃园,只见早大果、美早、红灯、布鲁克斯等不同品种的樱桃早已露出红颜。园子里的果农忙忙碌碌,将新鲜采摘的樱桃装箱发货,匆匆运往全国各地。据果农介绍,光是西安市区就可以解决大部分樱桃的销售,许多外地城市的客户要想品尝,还得提前预定。红润饱满的樱桃,不仅有令人心醉的容颜,更有温暖人心的力量,她将白鹿原的春景凝聚在一颗颗好果之上,为果农带来幸福收获的同时,也与千家万户分享春天的味道。农旅春风,装点农村新貌由于紧邻西安城中心,每年樱桃成熟时,都会有数百万游客从西安涌来,直奔白鹿原品尝新鲜樱桃。能够形成这样的旅游盛况,得益于灞桥区多年以来对农旅融合发展的经营。自年起,灞桥区依托樱桃产业的资源优势,开始举办白鹿原樱桃采摘旅游节活动,通过大力宣传,使“樱桃熟了,到灞桥摘樱桃去”成为西安人民五月休闲活动主题。发展至今,灞桥区白鹿原樱桃文化旅游节、金秋采摘节等已成为西安市乃至陕西省的品牌节庆。特别是白鹿原樱桃文化旅游节,已连续举办十几届,越来越成为具有灞桥特色的经济新增长点。除白鹿原以外,洪庆山也是灞桥区发展农旅融合的重要阵地。洪庆山是秦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安唯一的“城中山”。由于山地地形破碎,洪庆山的樱桃种植面积仅余亩。为了将产量有限的樱桃价值最大化,果农通过合作社联合从事樱桃采摘园经营,配套餐饮等农家乐设施,打通农旅资源。不论是白鹿原还是洪庆山,农旅融合都为农村发展带来了全新气象,漫山的樱桃园与各具特色的农家乐,造福果农生活的同时,也为农村经济带来新的活力。电商春风,吹进灞桥山原依托农旅融合举办的樱桃采摘活动,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入园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灞桥樱桃在西安消费者心中的认知。游客们采摘品尝樱桃之余,也爱单独购买一些送给各地的亲戚朋友。如此需求之下,电商春风开始吹进灞桥山原。起初,不同的樱桃园、合作社根据客户需求单独发货,数量少、成本高。近年来,为了帮助果农更高效地销售樱桃,全区开始在云端发力,全面推动电商发展。年,全区通过顺丰优选、城乡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tiankui.com/htkycjy/12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