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是红细胞膜先天性缺陷的溶血性贫血,以不同程度的贫血,反复出现黄疸、脾肿大、球形红细胞增多及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为特征。 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大多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正常红细胞膜由双层脂质和膜蛋白组成。本病由于调控红细胞膜蛋白的基因突变,造成膜骨架蛋白(膜收缩蛋白、锚蛋白)单独或联合缺陷。缺陷造成红细胞的病理生理改变: ①红细胞膜双层脂质不稳定.以出芽形式形成囊状而丢失.使红细胞表面积减少,表面积与体积比值下降.红细胞变成球形; ②红细胞膜阳离子通透性增加.钠和水进入胞内而钾透出胞外,为了维持红细胞内外钠离子平衡,钠泵作用加强致ATP缺乏,钙-ATP酶受抑.致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并沉积在红细胞膜上; ③红细胞膜蛋白磷酸化功能下降.过氧化物酶增加.与膜结合的血红蛋白增加,导致红细胞变形性下降。球形红细胞的细胞膜变形性和柔韧性减弱.少量水分进人胞内即易胀破而溶血,红细胞通过脾时易被破坏而溶解.发生血管外溶血。 临床表现 贫血、黄疸、脾肿大是本病的三大特征,而且在慢性溶血性贫血的过程中易出现急性溶血发作。发病年龄越小,症状越重。新生儿期起病者出现急性溶血性贫血和高胆红素血症;婴儿和儿童患者贫血的程度差异较大,大多为轻至中度贫血。黄疸可见于大部分患者,多为轻度,呈间歇性。几乎所有患者均有脾肿大.且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显著,溶血危象时肿大明显。肝脏多为轻度肿大。未行脾切除的年长儿可并发色素性胆石症,10岁以下发生率为5%,发现胆结石最小年龄为4~5岁。长期贫血可因骨髓代偿造血而致骨骼改变,但程度一般较地中海贫血轻。偶见踝部溃疡。 在慢性病程中.常因感染、劳累或情绪紧张等因素诱发“溶血危象”,贫血和黄疸突然加重,伴有发热、寒战、呕吐,脾肿大显著并有疼痛。也可出现“再生障碍危象”,表现为以红系造血受抑为主的骨髓造血功能暂时性抑制,出现严重贫血,可有不同程度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后者与微小病毒(parvovirus)B19感染有关,呈自限性过程,持续数天或1~2周缓解。 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贫血多为轻至中度.发生危象时可呈重度;网织红细胞升高;MCV和MCH多正常,MCHC可增加;白细胞及血小板多正常。外周血涂片可见胞体小染色深、中心浅染区消失的球形红细胞增多.是本病的特征,约占红细胞数的0.2-0.4。仅少数患者球形红细胞数量少或红细胞形态改变不明显。 2.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大多数病例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0.5%~0.75%盐水开始溶血,0.40%完全溶血。24小时孵育脆性试验则%病列阳性。 3.其他溶血的证据,如血清非结合胆红素和游离血红蛋白增高结合珠蛋白降低.尿中尿胆原增加。红细胞自身溶血试验阳性,加入葡萄糖或ATP可以纠正。骨髓象示红细胞系统明显增生,但有核红细胞形态无异常。酸化甘油试验阳性。采用十二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或放射免疫法测定膜蛋白含量有助于判断膜蛋白的缺陷。分子生物学方法可确定基因突变位点。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贫血、黄疸、脾肿大等临床表现,球形红细胞增多,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或孵育后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增加即可作出初步诊断;并应行家族调查,阳性家族史即可确诊。须注意当本病合并缺铁时,红细胞渗透脆性可能正常。自身免疫性溶血患者既有溶血的表现,球形红细胞亦明显增多,易与本病混淆,Coombs试验阳性,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等可资鉴别。轻型HS溶血发作时可误诊为黄疸型肝炎,应注意鉴别。 治疗 1.一般治疗注意防治感染,避免劳累和情绪紧张。适当补充叶酸。 2.防治高胆红素血症见于新生儿发病者(参阅相关章节)。 3.输注红细胞贫血轻者无须输红细胞,重度贫血或发生溶血危象时应输红细胞。发生再生障碍危象时除输红细胞外,必要时输血小板。 4.脾切除脾切除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患者有显著疗效.术后黄疸消失、贫血纠正,不再发生溶血危象和再生障碍危象,红细胞寿命延长.但不能根除先天缺陷。手术应于5岁以后进行,因过早切脾可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易发生严重感染。若反复再生障碍危象或重度溶血性贫血致生长发育迟缓.则手术年龄可提早。切脾时注意有无副脾,如有应同时切除。为防止术后感染,应在术前1~2周注射多价肺炎球菌疫苗,术后应用长效青霉素预防治疗1年。脾切除术后血小板数于短期内升高,如x10*/L,应予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如双嘧达莫等。 内容来自第八版教材,图片和视频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本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tiankui.com/htkxzjb/4802.html
- 上一篇文章: 红细胞增多,不一定就是得了真性红细胞增多
- 下一篇文章: 政策衡阳市教育局回应ldquo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