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菡冬梅争奇斗艳

翠鬃红毛池中戏水

飞禽走兽跃于檐牙

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

一件件美轮美奂的灰塑作品

藏匿于番禺余荫山房中

今天就跟着小番一起

在灰塑工艺传承人崔镜兴师傅的带领下

感受一番灰塑工艺的魅力吧~

近日

灰塑完成广州市新一批非遗评选公示

能扛百年风雨的灰塑

你知道多少呢?

古代民间裸眼3D

灰塑,追根溯源可至唐代,是一种传统的雕塑艺术。除了塑于门额、屋脊、草尾等处,灰塑工艺还常常被运用于房屋建筑的边角连接处,将石灰覆于墙身并雕刻出各式各样的图案或造型,化腐朽为神奇地掩盖上建造时无法抹平的建筑痕迹。

灰塑耐酸、耐碱、耐温且无需烧制,十分适宜岭南一带湿热的气候条件,故而灰塑工艺十分“接地气”,广泛应用于岭南地区的寺庙、祠堂、私人宅院等各类民间建筑之中。

灰塑的“接地气”不仅仅在于其应用于民间,更在于其取材于民间。灰塑在灰泥的炼制中加入稻草或是草纸等民间常用材料,制成“草筋灰”以及“纸筋灰”,并混入盐、红糖、糯米浆等民间常见食物,使其在增加黏性和吸水性的同时,发生钙化而愈加坚硬。

正是这些民间常见材料混合所发生的钙化反应,才让灰塑虽经百年风雨却仍保留至今。

崔镜兴师傅:

钙化之后的石灰会在表面结成一层很坚硬、很光滑、很耐用的表面,可以应付岭南地区的湿气和寒流暖流,让它不容易爆裂。

灰塑所塑的内容也取自民间,带有通俗性的花鸟鱼虫、带有故事性的民间传说、带有教义性的道德礼制、带有寓意性的吉祥瑞兽……以立体的形式展现着百味人生和世间万物。

灰塑工艺没有长宽高的空间坐标轴,也没有基于数字化平台的三维技术,全凭灰塑师傅的一颗匠心一双巧手,成就了古代民间的“裸眼3D”。

从平面到立体见神奇

崔镜兴出生于番禺,小时候喜欢画画,长大后成了灰塑大师,用石灰作画。刚出来做工时,崔镜兴还只是房屋建造工程中的一名泥水工,为装饰所造房屋中的草尾和门楣而首次接触灰塑。自此,崔镜兴开始跟着师傅学习灰塑,不断摸索、不断前进,并于年在余荫山房正式独立开展灰塑工作。

从业数十载,崔镜兴一心致力于古建筑中的灰塑修复,以及灰塑作品的创作。广州陈家祠、三水芦苞祖庙、沙湾留耕堂等多处古建筑都留下了崔镜兴在其中修复灰塑的身影。

余荫山房的《十九世纪中叶图》、石碁红木街的《百鸟朝凰图》等多件灰塑作品,在彰显崔镜兴从小画童成长为灰塑大师的同时,也见证了他从平面作画到立体作画的蜕变。

灰塑的立体作画与普通的平面作画不一样,要先在平面上绘画构图,再以底图为基础“打钉”并“扎丝”来构建“骨架”,一边填充材料一边塑形,慢慢“批”出细节后上色,才算是完成一项灰塑作品的制作。

崔镜兴师傅:

虽然制作灰塑是个细致活儿,但是自己慢慢学慢慢做、一直学一直做,将自己的兴趣融入自己的事业,也是十分幸运的。

再从立体到平面见创意

在将平面的绘画转化为立体的灰塑之后,崔镜兴再次将立体转化为平面,将立体的灰塑“嫁接”到平板之上,创造了“立体国画”。

在崔镜兴位于余荫山房的工作室中,悬挂着多幅用灰塑工艺完成的“立体国画”,引得众多游客驻足观望。

其中,最受游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tiankui.com/htkgnzz/9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