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许久没有更新了,这次主要是因为前期工作非常忙,几乎没怎么休息,而且这一篇因为临近西次一经结束,所以最后的内容都放在了一起,篇幅比较长。同时研究起来也不太容易,所以占用了很多时间。以至于现在才更新。

原文:西南三百八十里,曰臯涂之山,蔷水出焉,西流注于诸资之水。涂水出焉,南流注于集获之水。其阳多丹粟,其阴多银、黄金,其上多桂木。有白石焉,其名曰礜,可以毒鼠。有草焉,其状如槀茇,其叶如葵而赤背,名曰无条,可以毒鼠。有兽焉,其状如鹿而白尾,马足人手而四角,名曰如。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足,名曰数斯,食之已瘿。

释:向西南三百八十里,叫做臯涂之山,蔷水从这里发源,向西流入到诸资之水。涂水从这里发源,向南流入到集获之水。山的南面多产丹粟,山的北面多产白银和黄金,山上有很多桂木。有一种白色的石头,名字叫做礜,可以毒老鼠。有一种草,样子像是槀茇,叶子像葵菜的叶子但是背面是红色的,名字叫无条,可以毒老鼠。有一种野兽,样子像是鹿,有白色的尾巴,有像马一样的脚而又兼人手的特征,有四角,名字叫做如。有一种鸟,样子像是鸱而有类似人的足,名字叫做数斯,吃了可以治疗瘿病。

臯音gao一声,礜音yu四声,槀音gao三声,茇音ba二声,音ying一声。

礜:有白石焉,其名曰礜,可以毒鼠。查《说文解字》释礜为:毒石也。出漢中。关于其有毒的特性与本书记载一致。这里还特地强调了,石头的颜色是白色。

礜石同时还是一种药材,《中华本草》及《中药大辞典》有相同的记载,礜石:为硫化物类矿物毒砂的矿石。

:毒砂,又名:砷黄铁矿。新鲜面呈锡白色至钢灰色。致密块体用铁锤猛击时有火星,可发出蒜臭气。

:消冷积;祛寒湿;蚀恶肉;杀虫。主痼冷腹痛;积聚坚癖;风寒湿痹;寒湿脚气;赘瘤息肉;瘰疬;顽癣恶疮。

:主要为砷硫化铁(FeAsS),其中含砷46.0%,硫19.7%,铁34.3%。杂质较少,含少量的钴、锑及铜等。

:辛;甘;热;有毒。

由此可见,这种石头应该就是今天的中药中的礜石。也可以叫做毒砂或砷黄铁矿。这种矿物当中含砷46.0%,众所周知砷的化合物是有毒的物质,如果以此磨粉的话,毒死老鼠肯定足够的。

但是要特别注意,此处的需求——毒鼠。为什么要毒老鼠,是因为老鼠给人类带来了危害,而人类以礜石下毒的方法来应对。老鼠能给人类带来什么危害呢?基本上应该是两种情况,一是会吃掉人类的食物,二是会带来传染病。这也从侧面证明,此时我们的先祖的生产能力已经发展到了食物可以有大量结余的地步。我猜此处应该是最早的人类灭鼠的记载了。

图为毒砂

无条:有草焉,其状如槀茇,其叶如葵而赤背,名曰无条,可以毒鼠。这是困扰了我最久的一项,即使是现在我都不敢确定它到底是什么,我只能猜一下,它可能是什么。

其状如槀茇,首先,我们就得先明白一下槀茇是什么。郭璞在此注为:槀茇,香草。清朝的毕阮在此注为:即槀本也。本,茇声之缓。在没有更多的参考的前提下,我们遵从这种说法。槀本在今天的名字是藁本,有香的气味,符合郭璞的注释。

图为藁本

这种草的样子看起来有点像白芷,所以我们可以确定它也是伞形科的植物。既然说无条长得像藁本,那么我就开始在伞形科中找有毒的植物,这一科有毒的植物为毒芹和毒参,但是其外形与描述都相差甚远。

其叶如葵而赤背,无条的叶子长得像葵菜,而且背面是赤色的。这一条描述让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紫苏,但是紫苏是不能毒老鼠的。

名曰无条,这种植物的名字叫无条,这里必须要注意一个问题,前面曾有两处的植物有多条的描述,但多条是形容词,而此处的无条是名词。

可以毒鼠,这条记录让我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我为此看了十多篇学术文章和论文,并且查找了多种有毒的植物。但还是没有找到我觉得更适合的答案。

综上所述,最后我只能说,暂且我怀疑这里说的可能是天葵。天葵是毛茛科天葵属的植物,根有小毒,全草可以用于制作土农药。外型与藁本有相似之处。

图为天葵及其叶背

如:有兽焉,其状如鹿而白尾,马足人手而四角,名曰如。这种动物的描述让我们觉得非常特别,似乎又是一种怪物。但是我们要特别注意一下这种动物的描述。

其状如鹿而白尾,这里首先说其状如鹿,那么应该就是鹿科的某一种动物。而此处强调的白尾是一个较为明显的特征。很多鹿科动物都会有白尾的情况,但是属于同一物种间不稳定的情况出现,就如同有人直发有人卷发一样。而种群稳定出现白尾特征的有三个物种,马鹿的亚种白臀鹿,白尾鹿以及狍子。

图为白臀鹿

图为白尾鹿

马足人手而四角,这里的介绍我们要首先解读一下。马足是说这种动物的足类似马蹄,同时也类似于人的手。四角,在此处并不是描写这种动物头顶有四个角。虽然绝大多数的解释都认为这里是说头上的角,但是我有不同的见解。

图为马蹄

如之前写过的南山经的部分“区吴之山,……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这里是在描述整体时提到了有角,不存在歧义。

下文中有“昆仑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与前文写蛊雕的手法是相同的。

又如下文中“玉山,……有兽焉,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这里也是明确的体现出了角的含义。

而这里的写作手法更类似于前文中“小华之山,其草多条,其状如葵,而赤华黄实如婴儿舌”的写作手法,也就是说婴儿舌是在形容“黄实”,这里的“四角”应该是在形容足。

所以应当是这种动物的足像马蹄,又像人手,同时还有四个角。而蹄分四个角也是鹿科动物的一个基本特征。

基于以上的分析,此处所说的动物,可能性最大的答案是狍子。鹿科动物的蹄外有坚硬的角质,其形状都与马蹄相似。而狍子的蹄分的更开,蹄的前部更细,与人手相似。

图为狍子

图为狍子

数斯: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足,名曰数斯,食之已瘿。这里又提到了一种奇怪的鸟,但是这种鸟也不是怪物。结果可能会有些出乎意料。

这种鸟的介绍比较少,但是提到了一个医用功能,就是食之已瘿。所以,笔者在治疗瘿疾的药物当中进行了查找。前文我们将瘿疾释为了瘰疬,虽然治疗瘰疬的中药材有数百种之多,但是鸟类却不太多。经过对比,我发现了所谓的“人足”的含义。

查《中华本草》鸭肪:药材基源:为鸭科动物家鸭的脂肪油。消瘰散结;利水消肿。主瘰疬;水肿。

另查《本草纲目》骛:「主治」气虚、寒热、水肿。瘰疬出水,可用鸭油调半夏末敷涂。

骛字我们都清楚,是野鸭的意思,“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家鸭和野鸭的油脂都有治疗瘰疬的效果。

为什么在这里我单独提出了鸭科动物,是因为我发现鸭科动物的脚其实是与人足最为接近的。人足的特点是前部分脚趾,但是后面是一体的,在鸟类当中,唯有会游泳的鸟类的蹼与这种特征接近。

而查《说文解字》释鸱为:也。释为:鸱也。二字互训,并没有解释出是哪一种动物。又《玉篇》释鸱为:鳧屬。鴟鴞,惡鳥,捉鳥子而食者。而《说文解字》释鳧为:舒鳧,鶩也。在古文中又有“梟鴟”“怪鴟”等词,可见此字有可能有多重含义。在此处释为凫应更为贴切。(玉篇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分门别类的汉字字典。南朝梁大同九年()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顾野王撰。)

所以这里说的鸟应该是某一类鸭科动物,即我们俗称的野鸭。

郭璞作《山海经图赞》礜石:禀氣方殊,舛錯理微,礜石殺鼠,蠶食而肥,物性雖反,齊之一歸。

郭璞作《山海经图赞》如:如之獸,鹿狀四角,馬足人手,其尾則白,貌兼三彰,攀木緣石。

原文:又西百八十里,曰黄山,无草木,多竹箭。盼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苍黑大目,其名曰。有鸟焉,其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鸚?。

释:再往西一百八十里,叫做黄山,没有草木,有很多竹箭。盼水从这里发源,向西流到赤水之中,水里面多产玉。有一种野兽,样子像是牛,但是黑色大眼睛,名字叫做。有一种鸟,样子像是猫头鹰类的动物,有青色的羽毛红色的嘴,有人的舌头可以说话,名字叫做鹦?。

音min三声,?音wu三声。

: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苍黑大目,其名曰。这种动物像牛,但是样子又很特别,黑色而且还有大眼睛,我猜这种动物可能是鬣羚。

鬣羚是一种外形有些像牛的动物,全身黑色,有短角,眼睛比牛要大些。

图为鬣羚

鬣羚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是在查找鬣羚图片的时候我看到了很多被人类抓住或杀死的鬣羚。我真的很奇怪,我们有饲养的各种动物,丰富的肉类,为什么还要杀鬣羚?我们现在的纤维纺织工业十分强大,不需要野生动物的皮毛了,为什么还还要杀鬣羚。

我真的不希望转眼间鬣羚也灭绝了。

鹦?:有鸟焉,其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鹦?。这个其实不用我分析太多,大家看都之后都能立刻知道这是什么,有人一样的舌头,能说话的鸟当然就是鹦鹉了,我们现在使用的鹦鹉这个名字应该就是从山海经中的鹦?而来。

文中说其状如鸮,鸮是猫头鹰类的动物,之前笔者也说过,我们对一百多种鸟类都统称为猫头鹰。虽然我们今天肯定不会用这两种鸟类来进行类比,但是他们确实长得有些相似之处。

图为鸺鹠

图为鹦鹉

青羽赤喙,是对外观的直接描述。一般这种描述都能帮我们确定一下具体种属。青色,是介于蓝色与绿色之间的颜色。

图为青色

根据笔者的查找,能够符合这个描述的鹦鹉种类,我国现在应该已经没有了。

而分布于分布于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地的蓝月轮鹦鹉,是非常接近文中描述的。也许我国以前也曾有此类鹦鹉,但已经灭绝。

图为蓝月轮鹦鹉

目前学术界较为公认的鹦鹉分布情况是:清道光以前,黄土高原西部的兰州、贺兰山、陇山到黄河中游的陕西,都有鹦鹉分布,而现在则已灭绝。鹦鹉也能灭绝,倘若没有蓝月轮鹦鹉,那么我们会不会怀疑古人记错了呢?或者青字的释义有问题呢?

人舌能言,对于能够说话这件事我想应该没有什么疑问,至于人舌,我找到了图片,可以看一下,鹦鹉的舌头确实和人的舌头很像。

图为鹦鹉舌头

郭璞作《山海经图赞》鸚?:鸚?慧鳥,青羽赤喙,四指中分,行則以觜,自貽伊籠,見幽坐趾。

原文:又西二百里,曰翠山,其上多椶枏,其下多竹箭,其阳多黄金、玉,其阴多旄牛、麢、麝;其鸟多鸓,其状如鹊,赤黑而两首四足,可以禦火。

释:再往西二百里,叫做翠山,山上有很多的棕树和楠树,山下生有很多的竹箭,山的南面多出产黄金和玉。山的北面有很多牦牛、羚羊、麝类动物。山里的鸟多是鸓鸟,样子很像是鹊,红黑色而两首四足,可以禦火。

椶音zong一声,同棕。枏音nan二声,同楠。麢音ling二声。鸓音lei三聲。

麢:郭璞在这里注为:麢似羊而大,角细。食好在山崖间。由此,我们可以非常轻易的就推断出,这种动物就是羚羊。

图为羚羊

麝:郭璞在这里注为:麝似獐而小,有香。这种动物属于古今同名动物,麝香就是麝产出的。

图为麝

鸓:这里又出现了一种可以禦火的动物。这种鸟类的描述是西次一经里为数不多的较为奇特的动物。

这种鸟的名字叫鸓,鸓查《说文解字》释为:鼠形。飛走且乳之鳥也。会飞的老鼠,今天很多人把这种动物当做宠物来养,也就是鼯鼠。但是这与文中对鸓的描述明显不符。所以这个字有可能在《说文解字》成书时已经改变了词义,当然也有可能是本书传抄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图为鼯鼠

首先说其状如鹊,鹊字小篆写作舄。鹊属于鸦科,也就是说乌鸦和鹊是近亲。我本想是在鸦科当中进行寻找,但是我又想,如果文中可以用鹦?和部分猫头鹰做类比的话,那么如鹊也不一定就是鸦科,因为很多鸟类长得还是很像的。

图为喜鹊

图为鹊鸲

赤黑,这个颜色该如何理解,我确实费了一番脑子。这个颜色该怎么理解?我第一眼看到的时候,以为是指红色和黑色。但是我发现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经写过:玄乃赤黑色,燕羽是也,故谓之玄鸟。查《说文解字》释玄为:幽遠也。黑而有赤色者爲玄。也就是说所谓的赤黑色应该是指黑里透红的复合颜色,而不是两种颜色。同理,上文中的苍黑也应这样理解。

两首四足,这里我们再啰嗦一句,当时没有量词。也就是说两首不代表两个首,四足不代表四只足。两首四足无非是说这种鸟的头部和足部有些特征而已。

可以禦火,我们前文在别的记载处已经阐述过了。

郭璞作《山海经图赞》數斯鳥、獸、鸓鳥:數斯人腳,厥狀似鴟,獸大眼,有鳥名鸓,兩頭四足,翔若合飛。

原文:又西二百五十里,曰騩山,是錞于西海,无草木,多玉。淒水出焉,西流注于海,其中多采石、黄金,多丹粟。

释:再往西二百五十里,叫做騩山,立于西海的边上,山上没有草木,有很多玉石。淒水从这里发源,向西流入到西海之中,河里面多是彩色的石头,黄金和丹粟。

騩音gui一声,錞音chun二声。淒音qi一声,同凄。

我国现在的河流基本上都是从西向东流的,不过这里的记录倒是也有其道理。山的西侧是一片能称之为海的水域,地势必定低洼。一座山上流下来的河水,向低处流动是很正常的。

原文:凡西经之首,自钱来之山至于騩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华山冢也,其祠之礼:太牢。羭山神也,祠之用烛,斋百日以百牺,瘞用百瑜,汤其酒百樽,婴以百珪百壁。其余十七山之属,皆毛牷用一羊祠之。烛者,百草之未灰。白蓆采等纯之。

释:西山经第一系列的山,从钱来之山一直到騩山,一共十九座山,距离二千九百五十七里。华山的神主,祭祀的礼仪是太牢(牛、羊、猪三牲)。羭山的神,祭祀方式使用烛,斋戒百日用百只纯色的牲畜,埋白块美玉,烫酒百樽,环陈白块硅,百块壁。其余的十七座山的山神,都是用一只整羊祭祀。烛就是百草烧成灰之前制作的(即用百草制作)。祭神的席用白色的席,边缘用各色装饰。

瘞音yi四声,牷音quan二声。蓆音xi二声,同席。

华山冢也,其祠之礼:太牢。此处郭璞注冢为:冢者,神鬼之所舍也。注太牢为:牛羊豕为太牢。

斋百日以百牺。郭璞注牺为:牲纯色者,为牺。

婴以百珪百壁。郭璞注婴为:婴谓陈之以環祭也,或曰婴即古罂字,谓盂也。徐州云《穆天子传》曰:黄金之婴。之属也。

皆毛牷用一羊祠之。郭璞注牷为:牷谓牲体全具也,《左传》曰:牷:牲肥腯者也。

白蓆采等纯之。郭璞注此处为:纯,缘也。五色纯之等差其文綵也。《周礼》:莞席纷纯。

上述内容讲述了当时人们对于山神或者说山的崇拜及祭祀。这种祭祀的表现形式极为原始,完全不似甲骨文中商朝的祭祀那样有体例可查,而且祭祀对象为山或山神,依然是处于相对原始的自然崇拜阶段,商朝时期的祭祀已经过渡到以祭祀祖先神为主的对人崇拜的阶段。

其中我们还要注意到一点,西次山经的祭祀方式与前文的南山经明显不同。华山之冢,可以确定为是首山,祭祀方式也不过是太牢。而羭山神这里却要先斋戒百日,并且祭祀时用到了烛,还有百牺、百瑜、百珪、百壁、甚至汤其酒百樽。其他山的祭祀不过是一只羊而已,这就说明在羭次之山附近,当时存在了一个强大的部落或“国”,只有这样,才能动用如此多的物品进行祭祀。同时也说明,这个部落的的生产力发展之领先,已经可以大规模的制造玉器,这需要很多专门人员加先进的制作工艺才能做到。百牺说明这个部落对动物的驯养和饲养已经非常成熟,畜牧业初具规模。才能拿出如此多的祭品。

而且他们已经掌握了制酒的工艺,这是非常大的进步。我国古代龙山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酿酒的工具,到商朝时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酿酒工艺。

题外说明:烛的进化史。

李商隐有这样两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不知道有没有小伙伴读到这里的时候觉得奇怪,蜡烛烧完了为什么会有灰。其实在古代,烛并不是指蜡烛,而是指火炬之类,拿在手里照明的东西。古烛多用苇或麻等作为原料,所以烧完了会有灰。

到了东汉年间,我们才开始使用蜡做烛。而我国北方地区还会使用一种桦烛,是以桦木皮卷蜡而成。所以烧了之后,依然会出现灰烬。

唐宋之时,因为明亮,方便拿在手中等特点,桦烛广为流行。所以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这句诗里的“蜡炬成灰”就是由此而来。

到这里,西山经的首列就走完了。不过我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小问题,前面的山之间的距离加起来是二千六百一十七里,但是这里结尾处却写的是二千九百五十七里。相差了三百四十里,十九座山,数量也没错的情况下,是怎么出现这种结果的?钱来之山绵延了三百四十里吗?还是出现了错简?也许去走一下,就会知道为什么了吧。

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本系列文章所有图片及视频均来自网络,植物图片多引用自中国植物图像库。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告知,作者将删除或更改相关图片。

本系列文章为本人原创内容,如有转载引用请与本人联系,可在







































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治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tiankui.com/htkgnzz/4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