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为什么被称为国色天香,这背后有着
说起光辉灿烂的大唐文化,诗歌当然是人们第一时间想起的文化符号,不过名花也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环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这是初唐诗人卢照邻写下的千古名句。他还有一首《元日述怀》,里面有这么一句:“花舞大唐春。”淋漓痛快地道破了大唐是个勃然生气的朝代,如热烈和饱含希望的春天一样,名花自然也是大唐气象不可或缺的点缀。每个人对花的好恶不同,有人喜爱淡雅的菊花,有人喜爱亭亭玉立的荷花,今天我们谈起国花,却都会说是雍容富贵的牡丹,所谓“国色天香”嘛,这个成语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刘禹锡《赏牡丹》云:“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因为最后两句,我们都会把刘禹锡当作“国色天香”的牡丹花的第一位知音。 其实不然。这个成语见于唐人李浚的笔记作品《松窗杂录》,说是大和、开成年间,某年暮春,当时的皇帝和妃子们在宫廷内殿欣赏牡丹花。皇帝是个文化人,平常喜欢诗画,看见牡丹如此鲜艳可爱,就问旁边的一个画师叫程修己的,说:“如今京城都邑之中牡丹花也处处盛开,听闻传唱的有好些文人作的牡丹诗,哪一首写的最好啊?” 程修己善画,诗画相通,自然也是个明白人,就回奏皇帝:“臣曾经听闻公卿之间都在吟唱玩赏一首牡丹花诗,是中书舍人李正封所作,臣记得其中两句是这样说的:‘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皇帝一听,也觉得写得好,真是贴合牡丹花的气质,玩赏之间,抬眼望到一旁正得自己恩宠的妃子,笑着便说:“爱妃若在梳妆镜子前饮上一杯紫金盏酒,那才更像李爱卿诗中所言一般哪!”以后别人若提到牡丹“国色天香”,大家就知道出处是唐代诗人李正封的诗句了,虽然可惜全诗今已不存。 这个妃子姓杨,不过不是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而是唐文宗的妃子。这个故事很凑巧,我们记得唐玄宗与杨玉环之间似乎也有个这样的故事。同样记载在李浚的《松窗杂录》里,就说开元年间,皇帝宫殿中才开始喜欢栽种木芍药,也就是后来通称的牡丹。有红牡丹、紫牡丹、浅红牡丹、白牡丹等四种,唐玄宗十分喜爱,就挖出根茎,将这四种移植在兴庆池东边的沉香亭前。 终于等到牡丹花盛开的季节,唐玄宗就说:“赏如此名花,对如此爱妃,用以前那些陈词旧调干什么呢?”就命令乐师李龟年捧着金花笺宣翰林学士李白,请他于此笺上作诗,李白前天夜里刚喝的酩酊大醉,这会脑子还不清醒呢,胃里还有些翻江倒海,一听要作诗,马上欣然命笔,这就是著名的《清平调词》三章。中有几句云:“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将国色天香的牡丹隐衬杨贵妃,比喻得体,书中记载“太真妃持颇黎七宝杯,酌西凉州葡萄酒,笑领意甚厚。”才子风发意气,美人颔首微笑,其间风情令人遐想。 最近电视剧《清平乐》热映屏幕,关于“乐”字读音的探讨争论也在文化界学术界中形成一波小浪潮,吉林大学沈凡教授和长江学者、中国词学学会会长王兆鹏教授分别发文讨论读音,各执一词,网络上也有不少讨论,或许这个问题还未有完全肯定的答案,但作为古代文学的一个学术问题能得到这么大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ongtiankui.com/htkgnzz/11518.html
- 上一篇文章: 从宝石红到胭脂俏,中国葡萄酒要讲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